查看原文
其他

《戏为六绝句》(下)杜甫

文字整理:闲云 古诗词文欣赏 2021-09-06


古诗词文欣赏品读古典诗词畅享诗意人生


戏为六绝句

杜甫

其四

才力应难跨数公,如今谁是出群雄?

或看翡翠兰苕上,未掣鲸鱼碧海中。

其五

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

窃攀屈宋宜方驾,恐与齐梁作后尘。

其六

未及前贤更勿疑,递相祖述复先谁?

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


上一次的节目介绍了杜甫的《戏为六绝句》的前三首,今天介绍后三首,由田南池写稿。《戏为六绝句》的后三首诗承接前三首中提到的对作家的评价问题,更加鲜明地表明杜甫对当时诗坛上存在的某些现象的态度,和前三首一样,也是每一首主要谈一个相对集中的问题。

第四首诗的前两句是这样写的:“才力应难跨数公,如今谁是出群雄?”“跨”是超越的意思,“数公”是指庾信和初唐四杰,“出群”是超群出众。这是杜甫对当时诗坛情况的一个总体的看法,他认为,从作家个人的才力上来看,当今的人恐怕没有能够超过庾信和“王杨卢骆”这几位前辈的,而且大家都差不多,没有出类拔萃之辈。

这首诗的后两句是这样写的,“或看翡翠兰苕上,未掣鲸鱼碧海中。”“翡翠”是鸟的名字,羽毛鲜艳美丽,“兰苕”是指兰花和凌霄花,语出郭璞的《游仙诗》,“翡翠戏兰苕,容色更相鲜。”(“翡翠戏兰苕,容色更相鲜。绿萝结高林,蒙笼盖一山。中有冥寂士,静啸抚清弦。放情凌霄外,嚼蘂挹飞泉。赤松临上游,驾鸿乘紫烟。左挹浮丘袖,右拍洪崖肩。借问蜉蝣辈,宁知龟鹤年。”)杜甫这里是用来比喻当时人所作的诗歌,只知道以辞彩浓艳、风格纤巧取长。“掣”是牵引的意思,“掣鲸鱼碧海”比喻笔力雄健,杜甫是在慨叹当时没有杰出的诗人能够作出笔力千钧的豪放诗篇。

这是杜甫进一步解释为什么他认为现在的诗坛没有突出的作家,因为他们不过是一些只知道揣摩音律,寻章摘句之辈,而全然不懂得,或者不可能创作出浑涵(博大深沉。《新唐书·文艺传上·杜审言杜甫传赞》:“至 甫,浑涵汪茫,千汇万状,兼古今而有之。”)汪洋、气象万千、兼古今风格而有之的大作来。在前三首评价了具体的作家,并对当时文坛上对庾信和初唐四杰的不公正看法表示了不满之后,杜甫又进一步对当时诗坛上的一些不良倾向表示了不满,特别指出对那些热衷于“翡翠戏兰苕,容色更相鲜。”的作家,写出的诗歌也许能够使人赏心悦目、传诵一时,但是在风格上、在气度上要想超越前人,光靠这些纯技巧的东西是远远不够的。

事实上,杜甫和李白之所以能够成为诗坛上的“诗圣”和“诗仙”,达到“掣鲸鱼于碧海中”的境界,靠的绝不仅仅是一些华丽的词藻、工稳的布局,他们的诗作是以恢宏的气度、过人的才力、高远的境界以及大胆的想象,才分别达到了中国诗歌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顶峰。那么怎样才能克服当时诗坛上的不足呢?或者说应该怎样来推动唐代诗歌创作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也这是说,既借鉴前人成功的经验,又创出自己独特的蹊径呢?杜甫通过自己多年的创作实践,可以说已经比较圆满地解决了这个问题,但是,他想让更多的人也对此有比较清醒的认识,而《戏为六绝句》的最后两首诗就是杜甫自己的见解与看法。

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这两句诗的断句比较特殊,是在不薄后面断开,及“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连读,因为杜甫写的是七绝,受到格律的限制,所以只好在“爱古人”后面断开。“薄”是不以为然的意思,“邻”是一个形象的用法,也就是接近、效法的意思。杜甫这两句话是说,现在的人一般都喜欢古人的清词丽句,而所谓“清词丽句必为邻”,其实就是以古人那些清词丽句的作品为榜样,对这种倾向,我并不觉得不对。为什么说一提出清词丽句,就让人想到六朝的作品呢?因为这句话就出于后人对六朝代表作家的评价。沈约的《谢灵运传论》说,谢灵运“清辞丽曲,时发乎篇”,但是俗话说“画虎不成反类犬”,作家应该根据自己自身的特点,为自己制定学习目标,否则恐怕会事倍功半,这也就是“窃攀屈宋宜方驾,恐与齐梁作后尘”的意思。

“窃攀”是私下里想追攀、达到;“屈宋”是指著名的辞赋作家屈原和宋玉;“方驾”是并驾齐驱的意思;“齐梁”指齐梁时的诗人。这是说,当时的人们虽然心里想的是要追攀屈原、宋玉,与这些古代的大作家并驾齐驱,但是,志大才疏,眼高手低,恐怕仅仅能够步齐梁作家落下的后尘罢了。其言外之意正如仇兆鳌(仇兆鳌(1638年-1717年),字沧柱,号知几子,浙江鄞县(今宁波鄞州区)人。明末清著名学者。代表作有《四书说约》、《杜诗详注》、《周易参同契》集注和《悟真篇》集注。其研究杜甫诗最精深,所著以《杜诗详注》最享盛名。)在《杜诗详注》中所说的:“知古人未易模仿 ,则知数公(指庾信和初唐四杰)未可蔑视矣。”也就是说,那些看不上庾信和初唐四杰的人,一心以为自己能够达到屈原和宋玉的地步,恐怕这只是他们的一厢情愿罢了,到头来,恐怕只能跟在齐梁作家的后面亦步亦趋而已。杜甫在这里又一次委婉地表达了对那些看不起庾信和初唐四杰的人们的不满。

在这组诗的最后一首,杜甫则以鼓励的口吻表明了后来者应该采取的正确态度。“未及前贤更勿疑,递相祖述复先谁?”“前贤”是泛指古代的众多大家;“祖述”是继承前人而有所述作(用以指撰写著作。《礼记·乐记》:“作者之谓圣,述者之谓明。明圣者,述作之谓也。”述,传承;作,创新。述而不作,指将古人的智慧心得加以陈述并没有加入自己的思想;也指只叙述和阐明前人的学说,自己不创作。出自《论语·述而》。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复先谁”,应该以谁为先?现在流传下来的名家当然都是不同凡响者,而我们同时代的人哪能个个都是天才,有着过人的才华呢。所以一开始比不上前代的大家也是理所当然的,没有什么可以大惊小怪的,但是要想在诗坛上占有一席之地,有自己的发言权,当务之急就是先要向这些前辈虚心地学习和认真地借鉴了。问题是先向谁学、学什么、怎样学,每一个环节都应该认真的对待,俗话说“取法乎上,仅得其中”,要是一开始的路子就没有走对,那岂不是越努力越糟糕,南辕北辙了吗?

在这里,眼光是非常重要的。杜甫通过自己多年的创作经验,实际上已经摸索出了一条成功的道路,他把它毫无保留地贡献出来,这就是一再被后人引用的“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别裁”是鉴别而裁去;“伪体”,清人钱谦益(钱谦益(1582年10月22日—1664年6月17日),字受之,号牧斋,晚号蒙叟,东涧老人。学者称虞山先生。清初诗坛的盟主之一。苏州府常熟县鹿苑奚浦(今张家港市塘桥镇鹿苑奚浦)人。明史说他“至启、祯时,准北宋之矩矱”。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探花(一甲三名进士)。钱谦益是东林党的领袖之一,官至礼部侍郎,因与温体仁争权失败而被革职。明亡后,马士英、阮大铖在南京拥立福王,建立南明弘光政权,钱谦益依附之,为礼部尚书。后降清,为礼部侍郎。)说:“风骚有真风骚,汉魏有真汉魏,等而下之,至于齐梁初唐,莫不有真面目焉。舍是则皆伪体也。能区裁伪体,则近于风雅矣。”我们现在理解“伪体”所以伪,是因为后人只知道一味模仿,而忽视自身的创造,所以在学习古人的时候应该仔细鉴别,把那些古人的优秀作品与后人单纯的模仿剽窃之作加以严格的区分。

“亲”,与上面提到的“必为”的“邻”字的意思差不多。“风雅”是国风和大雅、小雅的通称,风雅是《诗经》中的精华,也是后代诗人学习的典范。这句是说,学写诗的第一步,必须先去伪存真,直接从风雅中汲取创作源泉,学习其现实主义的创作精神,这才是根本,否则其他一切都谈不上了。当然也不能从头到尾只学风、学雅,还要在学习《诗经》优良传统的基础上进行更广泛地学习,也就是要“转益多师”,就是说,只要是前人好的地方都要虚心学习,而不能像前面几首诗中所提到的那样,“今人嗤点”、“轻薄为文”。

杜甫本人作为一名大诗人,其创作成就在当时除了李白以外无人可比,但是他本人却一直非常注意向前人学习。在《咏怀古迹五首》中他说过,“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咏怀古迹五首·其二》,“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台岂梦思。最是楚宫俱泯灭,舟人指点到今疑。”)在《解闷十二首》中又说“李陵苏武是吾师”。这些都是杜甫“转益多师”的例子,元稹在《唐检校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序》中杜甫“上薄风雅,下该沈宋”,“沈宋”指沈佺期、宋之问,这都是武后时的文人。“言夺苏李”就是指汉代的苏武、李陵。“气吞曹刘”是指三曹和刘琨(个人觉得应该是曹植和刘祯。刘桢(186―217),字公干,东汉末年东平宁阳(今山东宁阳县泗店镇古城村)人,东汉名士。其祖父刘梁,官至尚书令,其人博学有才,警悟辩捷,以文学见贵。他的文学成就,主要表现于诗歌、特别是五言诗创作方面,在当时负有盛名,后人以其与曹植并举,称为“曹刘”。如今存诗十五首,风格遒劲,语言质朴,重名于世,《赠从弟》三首为代表作,言简意明,平易通俗,长于比喻。)。“掩颜谢之孤高”,“颜谢”是指颜延之(颜延之(384~456年),字延年,南朝宋文学家。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人。曾祖含,右光禄大夫。祖约,零陵太守。父显,护军司马。少孤贫,居陋室,好读书,无所不览,文章之美,冠绝当时,与谢灵运并称“颜谢”。嗜酒,不护细行,年三十犹未婚娶。)、谢灵运。“杂徐庾之流丽”,就是徐陵(徐陵(507-583年),字孝穆,东海郡郯县(今山东郯城县)人。南朝著名诗人和文学家,戎昭将军、太子左卫率徐摛之子。早年即以诗文闻名。八岁能撰文,十二岁通《庄子》、《老子》。长大后,博涉史籍,有口才。梁武帝萧衍时期,任东宫学士,常出入禁闼,为当时宫体诗人,与庾信齐名,并称“徐庾”。入陈后,历任尚书左仆射、中书监等职,继续宫体诗创作,诗文皆以轻靡绮艳见称。至德元年(583年)去世,时年七十七,赠镇右将军、特进、侍中、左光禄大夫、鼓吹、建昌县侯如故,谥号为章。 今存《徐孝穆集》6卷和《玉台新咏》10卷。)和庾信。可见杜甫学习借鉴之广,真可以说是“转益多师是汝师”了,否则怎么能够成为光照千秋的一代“诗圣”呢?

这首诗的最后两句是一种辩证关系,也就是“别裁伪体”和“转益多师”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别裁伪体”是要有所抛弃,重点在要有自身的创作;而“转益多师”则重在继承,汲取前人优秀的成果,化人为己。特别是“转益多师是汝师”更是耐人寻味,既要广泛学习,而又不是拘泥一格,是无所不师,而又“无定师”的意思。无所不师,所以杜甫才能兼取众长、兼善众体;而“无定师”,方能不囿于一家一格,因而虽然有继承、有借鉴,却又并不妨碍充分发挥自己独特的创作特色。所以杜甫尽管从始至终强调博学众家,但是却能结合自己多年的创作实践,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沉郁顿挫的诗风,而享誉盛唐诗坛,乃至在整个中国古典诗歌的历史长河中都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另外,也只有在“别裁伪体”、区别真假优劣的前提下,才能真正确定到底应该师谁、师什么,才能真正做到“转益多师”,博取众长华、化人为己。此外,要想做到真正学无定师,而又无所不师,就必须善于从不同的角度来学习他人的优点,在批判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再创造,最终到达融古今于一身,而自铸伟辞的艺术境界。

这六首小诗篇幅虽然不大,但是在实质上却是杜甫对自身多年诗歌创作实践经验的总结,而且又是有为而发,所以其中所涉及到的有关唐诗现状和发展的一系列的理论及方向问题,对后人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以这种短小精悍的篇幅,发表如此博大精深的议论,这在前人的诗歌创作和诗歌评论中都可以说是闻所未闻的,所以一经出现,就引起了广泛的注意,并从此成为中国诗论的一种非常有成效的方式。后代许多文人都喜欢用这种既快捷、便当,又能说明问题的论诗绝句的形式发表一些独到的见解,这恐怕是杜甫当初为这组小诗写下“戏为”这个题目时所没有想到的。

这组诗无论是作为七绝,还是作为诗论,在杜甫的全部诗歌中都是很独特的,后人在评论诗歌的时候,当然不会忘记《戏为六绝句》,而在提到杜甫的七绝时,这组诗也是不会被放过的,而且都是从其独创性上对其进行分析和评价的。李重华(李重华,字实君,号玉洲,江苏吴江人,清代进士。生于乾隆二十年 (1755)康熙二十一年 (1682),卒于乾隆二十年 (1755),享年74岁。少有俊才,从张大受游。雍正二年(公元一七二四年)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编修。十年,充四川乡武副考官。生平游迹,历蜀秦齐楚,登临凭吊,发而为诗,颇得江山之助。重华颇长于诗,能推求言外之意。时以古文名,重华以诗名,当时莫能轩轾。)说:“杜老七绝欲与诸家分道扬镳,故尔(释义:1.故意如此。2.连词。因此;所以。例句:郭沫若 《百花齐放·大山朴》:“大约是因为树子嫩,这朵花的养分不足,故尔失了花时。”看来和“故而”一词是通用的)别开异径。独其情怀,最得诗人雅趣。”而仇兆鳌说,“少陵绝句,多纵横跌宕,能以议论摅([shū] 意同抒发:发表或表示出来:~怀。~诚。~意。各~己见。)其胸臆,气格才情,迥异常调,不徒以风韵姿致见长矣。”。



推荐关注公众号——梅语文

         一个叫梅的语文教研员老师,很高兴遇见你!每天和你分享语文学习方法和技巧、家庭教育心得、美文美诵、梅之声、童声朗诵、课文朗读、优秀作文等内容。这里是你精神栖息的家园,也是孩子学习成长的乐土。遇见“她”,你会爱上“她”!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